中国这一领域技术空白被填补

据法国《回声报》网站近日报道,过去五年来,在政府推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品牌已成功夺回婴幼儿奶粉市场主导权。报道称,近年来,中国乳企大力投资建厂、完善分销网络并加强研发,致力于打造符合本土需求的产品。中国奶粉巨头的强势崛起标志着行业真正的逆转。

乳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婴幼儿奶粉则是乳制品中的一颗明珠,更能体现产业实力。伊利等中国品牌在这个长期由外资品牌主导的市场迅速崛起,是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品牌大国的又一例证,也是中国乳业提档换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在我国,乳业真正得到快速发展其实就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至2024年,中国奶牛的平均年单产达到10吨左右,部分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奶牛单产达到12吨,已超越绝大多数乳业发达国家,跻身全球奶产单产水平的第一阵营,原奶的蛋白质、脂肪、体细胞数、菌落总数等核心指标的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中国牛奶已经是世界级的品质。伊利原奶的菌落总数更是远优于欧盟标准,实现了划时代的进步。中国仅用约20年时间,就走完了乳业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在奶牛生产性能方面和他们齐头并进。

从行业的“至暗时刻”,到“重获信任”,再到“国奶自信”;从全球产业“落后者”,到“追赶者”,再到“并跑者”,其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正如香港《南华早报》、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等媒体所观察到的,当下,以人工智能运用等为代表的智慧农业创新正被整合应用到中国各地的多样农业实践中,并改变着整个产业的面貌。

用中国芯培育最牛的中国牛

对于乳业来说,繁育是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有奶没奶靠配、奶多奶少靠喂”这句行话生动地说明,育种是乳业的根基,也是保障乳品质量与安全的根本。能不能优选出“高能”奶牛,是决定乳业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是各国牧场的主要发力点。

在位于呼和浩特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奶牛繁育研究中心、赛科星研究院,科研人员就通过不懈攻关,开拓出了一条中国乳业育种的创新之路。

奶牛育种,优选出卓越的“牛爸爸”是关键一步。传统的种公牛选育方式是一个漫长的“押宝”周期。为了缩短这一周期,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奶牛繁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喜和研究员带领团队引入和拓展了前沿的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基因芯片——奶牛种用胚胎基因组遗传评估芯片和“高产、抗病、长生产期”功能强化基因组预测芯片,填补了中国基因芯片检测遗传评估技术的空白。



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拍摄的挤奶中的奶牛。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这个芯片的强大之处在于,在犊牛阶段就能够判断出这头牛的潜力。在一头公牛还是青少年时,就可以提取它的基因,通过芯片进行生产性能、繁殖能力、体型外貌等检测,选出“万里挑一”的顶级公牛,从而大大缩短了奶牛遗传改良的世代间隔,成功地将种公牛选育周期从常规6年缩短至2年,遗传进展快速提升40%。

中国牛用上了中国芯。有了基因芯片,就能对奶牛进行检测和评估。更重要的是,用这个新的检测方法,结论靠谱,准确率高达85%以上。该芯片侧重于奶牛在高产、抗病、长生产期方面的表现,这也是中国牧场育种目前面临的主要痛点。同时,这个芯片相对于全基因组测序,效率提升4倍以上,成本降到1/5。

芯片只是起点。赛科星研究院同步突破冻精技术壁垒:研发“无卵黄”稀释液,使公牛精子存活时间延长10%;性控冻精准确率达94%,后代母犊成年后年产奶量年增300公斤。此外,2015年开始,赛科星还依托全国96座规模化牧场、60余万头奶牛建立了中国“三足鼎立”的奶牛育种大数据平台,对每一头奶牛进行品种登记、性能测定、体型鉴定等,收集基础数据,建立健康档案、生产档案、家族档案,并从中筛选出遗传评定优异、遗传血统纯正、生产性能拔尖、体型外貌俊朗的优秀种母牛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由此,中国奶牛育种形成了“芯片检测-智能选配-精准繁育”闭环,良种奶牛种源与繁育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相继得到突破,实现技术上的自主可控,能培育出最牛的中国牛。

智慧牧场打造现代乳业标杆

奶牛养殖是奶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法国《回声报》网站称,中国赞成发展超大规模牧场,以控制卫生风险并方便监督管理。而集中养殖带来了令人惊叹的成果。法国国家乳制品协会的经济学家让马克·肖梅表示:在中国,行业巨头纷纷投资建设万头奶牛的超大型牧场。而对比来看,法国农场的奶牛规模平均只有约60头。这种规模不断扩大的竞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牧场的面貌。

另一方面,随着规模的提升,牧场的设备和管理也在不断进步。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其他类型数字技术的智慧农业创新更是让国际乳品联合会(IDF)总干事劳伦斯·赖肯等全球业内人士感到“钦佩”和“着迷”。

在呼和浩特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中控大厅,工作人员紧盯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合作牧场的养殖动态尽收眼底。这套“伊起牛·智慧牧业生态系统”是伊利推动乳业数智化转型的缩影。从青贮收储到奶牛监测,从精准饲喂到成本分析,数字化工具让牧场管理轻松很多。

时任国际乳品联合会(IDF)主席皮克里斯蒂亚诺·布拉扎莱参观后说,“伊利……带来了全产业链布局成果,领先的育种技术、科幻的智能制造、高品质的零碳产品等伊利创新成果,让我对中国乳业的科技创新有了新的认识。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是深化全球合作的代表项目,其通过产业驱动全链发展、数字赋能智慧城市、绿色引领产城融合,凝聚了全球乳业优质资源,是全球乳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样本’。”



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工作人员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奶粉全球智造标杆基地智控中心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走进伊利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整齐的牛舍映入眼帘,宽敞明亮的环境为奶牛提供了舒适空间。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营养中心畜牧专家张彩霞介绍,小牛一出生就拥有单间牛舍,再大些进入“集体宿舍”,在室外还有广阔的活动区域。牧场每天会安排3次挤奶,这是奶牛的“工作时间”。奶牛排队登上转盘式挤奶机,新鲜的牛奶便从自动吸奶设备进入密闭管道。整个过程由机器和奶牛协同完成,无需人工介入。

“耐寒畏热,喜干怕湿”是奶牛基本的生活习性,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使奶牛产生热应激反应,严重时奶牛产奶量不仅减半,而且因停止进食、免疫力降低,罹患乳房炎、蹄病、流行热等多种疾病。从2014年开始,伊利就着手研究奶牛热应激工作,并把相关研究成果向社会开源,向牧场免费推广。伊利还研发出奶牛抗热应激营养包。营养包中的益生菌和后生元能改善奶牛胃肠道消化功能,维持瘤胃正常环境,增强了奶牛食欲;添加了钾离子、维生素E等奶牛体内必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稳定微量平衡,提高奶产量、乳汁质量和奶牛免疫力,大大缓解了热应激的副作用。

在伊利专家驻场服务的皓钰牧场的牛舍里,静音风扇和自动喷淋设施,根据气温的变化自动调整工作模式,为专心进食的奶牛送来凉爽的风;挤奶转盘上,自动挤奶设备把刚挤出的牛奶输送到制冷罐中,牛奶被迅速降到4摄氏度以下,有效防止了微生物的繁殖,保持了牛奶的纯净……牧场主李树刚自豪地说:“给我们讲课的外国专家也感叹,世界上最好的设备、最好的管理在中国!”

创新饲草种植,向盐碱地要效益

好草才能喂好牛。面对国内优质饲草产能有限,结构性短缺突出,奶牛养殖高度依赖进口等困境,伊利专家李俊良的一堂课,打开了从业者何龙的思路:我国拥有大量的盐碱地资源,粮食在这些地里生长不良、产量低下,种植收入往往不足投入的零头。这些地不受种植户待见,但是能不能用来种植经过改良的饲草呢?

巴彦淖尔干旱缺水,就是不缺盐碱地。能不能请专家到自己的牧场支支招?何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李俊良发出了邀请。出乎意外,李俊良在课后,就赶赴巴彦淖尔,取样、测量、走访周边农户、调阅当地水文气象资料……李俊良一刻不停,很快为牧场制定了盐碱地甜高粱种养一体化方案。

深翻、播撒发酵过的牛粪、铺设“滴灌排水洗盐”的管线……何龙种植的甜高粱,是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筛选推广的专用品种,耐盐性好、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结实,高粱籽和茎秆均可利用。该品种对盐碱地具有修复作用,种植2年后,可有效降低土壤含盐量,同时可提升土壤通透性、活力度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缓解土壤板结。经过修复后的盐碱地,种植青贮玉米平均亩产量可突破3吨以上。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民在浇灌农作物。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据悉,自2023年伊利推广盐碱地甜高粱种养一体化方案以来,已经推广种植甜高粱5170亩,产出2.2余万吨青贮饲料,帮助牧场有效降低了饲喂成本。

法国《回声报》网站曾在报道中指出,掌控市场的王牌是创新。“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创新数量相当于其竞争者总和的四倍”。从基因芯片到智慧牧场,从盐碱地种植到全产业链创新,一幅幅中国式现代化乳业实践新图景更加表明——依靠自主创新与不懈奋斗,中国人不仅能端稳“饭碗”,更能筑牢“奶罐子”,中国乳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